01、員工離開時,應該祝福他
有一個創業公司老板在我的公眾號后臺留言,他說我們公司非常小,只有二三十個人,我辛辛苦苦培養了一個非常好的員工。他要走,我挽留了,但他還是很堅決,怎么辦?
我說,那就祝福他。
為什么?一般而言,員工離開公司無外乎兩種情況:
1.公司發展太快,員工跟不上;
2.員工成長太快,公司跟不上。
第一種情況:當公司快速發展,新形勢衍生了新變化,新業務提出了新需求時,他跟不上公司的發展,無法產出業績,實現不了價值時,這時候就會主動或被動離開。
第二種情況:員工個人能力很強,但是公司的績效制度、文化跟不上,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下,能力平庸,已經極大地阻礙他的進步時,他也會選擇離開。
如果是公司跟不上員工的進步,沒有理由阻止員工的離開。這時候你可能覺得惋惜,但更應該祝福他。因為他成長了,你應該期待他未來能有更好的發展。
02、人才培養,企業的終身課題
但很多老板和管理者經歷這樣的事情后,就會有后遺癥。不敢培養員工了,擔心將員工培養好后,員工就走了,給別人做了嫁衣。
但我不這么看,反而要更加努力地去培養人才。
為什么?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寫到過,中國已經從人口紅利悄然過渡到了人才紅利。
要高質量發展,就必須要有人才,所以人才越來越稀缺。
現在不是小公司缺人才,大公司也缺。相比之下,大公司有很好的品牌,也有更強的實力,更能吸引人。
那么小企業怎么辦?其實沒有捷徑,就是踏踏實實培養人。越是想走捷徑,往往到最后走了很多彎路。
有骨科大夫跟我講過,經常有骨折者受不了石膏的約束感而私自拆除,從而導致了骨折處的畸形愈合,醫學上稱之為“陳舊性骨折”。
在咨詢大夫該如何處理時,大夫先是說了一些纖維組織增生、力線、矯正、復位等專業術語。
這些專業術語家屬也聽不太懂,大夫就會私下里告訴他們,就是將骨折端重新折斷,當作新鮮骨折處理。
你看,試圖走捷徑的結果,往往就導致“二茬罪”。
有的公司信奉挖人,但這么做,其實是走了彎路。因為你能挖來的人,他也會被別人挖走,是沒有忠誠度的,而且挖人的成本也非常高,最后還是要自己培養。
經營組織就是這樣,要做難而正確的事。其實大公司也是這樣成長起來的,當初阿里也一樣,在一家公司特別小的時候是沒有人才的,所有人都是自己去培養的。
但很多老板不知道怎么培養人,這也是我們創業酵母費很多心血開發課程的原因,也是我們的價值所在。
所以我覺得人才培養這個事情是一個企業的終身課題。小公司你沒有選擇,你只有培養,不培養出來,你絕對沒有長大的那一天。
你今天看到的大公司人才濟濟,其實他也是從小到大這么成長過來的。
03、對員工足夠好,讓他們愿意留下來
當然更重要的是, 我們要讓培養出來的員工留下來。
讓他們留下來,就要對他們足夠好。對他們好,也體現在兩方面。
一、有充分的物質和精神激勵
好市多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,好市多的員工離職率在零售行業是最低的。
公司領導人辛內加爾奉行“對員工好,你就擁有高素質的員工和較高的生產力”這一理念,好市多的員工薪水比競爭者員工薪水平均高出42%。
字節跳動也是如此,他們會給優秀員工超額的財務回報,只要貢獻突出,甚至員工在年底可以拿到100個月月薪的年終獎。
所以要給員工設置好的績效目標,當他們做得好,則要對他們慷慨一些。如果他的付出能得到認可,并且認為自己在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,他們的物質和精神都能得到滿足,他們是愿意留下來的。
在這里要說一點,對最優秀的人才來說,往往使命愿景是最具有吸引力的。
除了實質性的獎勵外,還要給予他成長和發展機會,讓他們能在這家企業成長,成為更好的人。
德魯克說,管理的本質,其實就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。
所以要通過績效的設置,讓企業和員工相互成就。
二、組織的溫度
對員工的關懷不僅僅是體現在薪水上,最關鍵的是能不能做到視人為人,真正的從內心關心員工。
譬如辛內加爾對每一個人直接以名字相稱,每一年都會去每一家店鋪拜訪一次。字節跳動公司成立前三年,張一鳴可以叫出公司500多人里,每個新員工的名字。
很多做得好的企業,每當新同學加入時,都會寫一封家書,這些孩子剛出來上班,父母不放心,這一封家書可以讓他們更好的認識這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,在做什么事。到了年底,也會寫一封信,寄上一些禮品,告訴家人們,他在公司表現得非常優秀,這樣家人對公司和企業會非常放心,也有榮譽感。
所以我們常??吹接幸恍┕?,薪資水平未必是最有競爭力的,員工強大到了被人搶著要,但員工們還是愿意留在這家公司。
之所以如此,是他們真正感受到了被關心,有組織的溫度,感受到了企業對他們的好。
最后,我想說,不要害怕培養人后,他們會離開你。正如維珍的創始人理查德·布蘭森所說的:
“栽培員工,讓他們強大到足以離開;對他們好,好到讓他們想要留下來?!?/p>
作者:張麗俊。知名組織創新專家,創業酵母創始人,酵母咨詢創始人,《組織的力量》一書作者。來源 | 張麗?。↖D:zhanglijunCherry)。
來源:MBA智庫資訊